政策解讀\\“人工智能正成為市場成長性最好的工業”
2020-12-28 來自: 西克公司 瀏覽次數:997
12月19日,由中新社主辦的 “國是論壇:中央經濟工作會解讀——2021年中國經濟怎么看怎么干?”在京舉行。與會專家學者認為,隨著疫情得到控制,明年中國經濟從內部看不確定性很小,增強產業鏈供應鏈自主可控能力、擴大內需等將成為中國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維護經濟安全的重點。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員張燕生說,2021年是中國 “十四五”時期關鍵的開局之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指出,要增強產業鏈、供應鏈自主可控的能力。下一步,全球供應鏈安全的重要性將明顯上升,政府對供應鏈的干預明顯加強,國際大三角的分工格局將明顯改變。
張燕生表示,新科技革命向數字革命轉變,正在使全球的產業鏈供應鏈更短,更有彈性,更有韌性,更能夠滿足本地的需求,尤其是新生代的需求;醫藥、健康的供應鏈、人工智能正成為市場成長性最好的工業;生活性、生產性、公共性服務業發展明顯加速,造就制造業服務化和服務業的制造化,產業數字化和數字產業化等。因此,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非常明確,下一步要實施好 “四基” (核心基礎零部件和元器件、先進基礎工藝、關鍵基礎材料、產業技術基礎),這跟過去相比是一個新的變化。
他認為,明年開始有 “三大攻堅戰”:首先是要素的市場化配置改革,包括土地、勞動力、技術、資本、數據等要素,讓市場配置發揮決定性作用;其次是優化營商環境的改革;最后是科技創新的體制環境改革,如何讓科學家真正靜下心來做科學,讓工程師真正做發明,讓企業做科技成果的轉化10年、20年、30年不受干擾。
過去40年,中國改革開放講好了市場經濟,外向型經濟和工業經濟的故事。張燕生直言,“未來30年,相信我們能講好三個新的故事:一是科學技術創新的故事,二是企業合規的故事,三是產業鏈、價值鏈、供應鏈、創新鏈能夠提升到高端與全球對接的故事。”張燕生說。
華夏新供給經濟學研究院院長、中國財科院研究員賈康表示,明年是 “十四五”開局之年。對2021年中國經濟表現,許多國際機構、國內研究者的看法一致:年初因為2020年的基數較低,明年第一季度的經濟增速會較高。
今后發展過程中,賈康認為要重視以下四方面的關系:
第1,重視創新與規范的關系。創新是第一動力,處于核心位置,要抓住不放,是我們進一步追趕和趕超過程中的第一動力。與此同時,要規范頭部企業,防范壟斷、過度擴張等風險因素。要在創新的大道上,繼續保持原來的超常規發展趨勢。
第2,注重開放。面對壓力,要更加主動、更加全面、更高水平的開放,以開放來催化、倒逼深水區的改革,自貿區、粵港澳大灣區、海南自貿港,這都是中央重大的戰略部署。
第3,要素暢通。在統一市場里,勞動力等要素的充分流動,是優化資源配置的基礎性原則。
第4,盡快解決一批 “卡脖子”問題。高端芯片、高端發動機等 “卡脖子”,要對接全球市場,爭取經過若干年努力取得突破。 “十四五”期間,每天都要緊盯抓住不放,才有希望。
財政政策 “提質增效”,要注重機制創新。賈康認為,PPP(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應該繼續向前推。中國要用守正創新支持發展,常規發展不能解決中國現代化戰略目標實現的問題,PPP以少量的政府資金帶動更多社會資本,發展新基建、改善基礎公共設施,可以大有作為。
而西克公司利用自身在人工智能的優勢助力更多企業實現人工智能生產,如:西克公司幫助企業把人工智能技術的應用對于電氣工程建設自動化水平的提高有著重要的作用,同時對電氣工程日常管理方面的工作也帶來了很大的影響,使設備操作、電流調整的界面被簡化,實現了日志以及報表的生成和存儲的自動化。此外,人工智能技術在電氣系統日常操作中的應用一方面可以對不同文件的規格和樣式進行規范、使各種操作被簡化,一方面還使這種操作更加的簡單易行并具有可視性。
未來西克公司將繼續踏上人工智能的東風,支持企業以更低的成本,更高的質量,更快的速度實現人工智能。